世界征服者 現代戰爭完整介紹在mobile01、PTT PC版、癮科技的網友經驗分享跟推薦

在熱度網列表中整理了包含世界征服者 現代戰爭的熱門影片跟討論,有59篇Facebook的貼文內容,其中有3Qi.tw 陳柏惟、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粘拔的幸福碎碎念、王立第二戰研所、普通人的自由主義等,共有880位網友參與留言討論,有7則IG的照片貼文,包含了有故事 StoryStudio、隨身帶著書、Jying Chang等,同時還有85篇留言的反饋,另外還有YT影片共6個,裡面有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等創作者的影片,這些都會是網友討論與注意的世界征服者 現代戰爭有關!另外還有關於世界征服者3的相關影片還有世界征服者4的各種內容以及世界征服者4 外掛的相關資訊這些都可以在這個世界征服者 現代戰爭的列表清單中。

瀏覽更多網友們參與討論與知道的世界征服者 現代戰爭是什麼內容吧:

3Qi.tw 陳柏惟
熱度指數:17773
按讚數:17374
留言數:635

要深入了解一個人,必先從其家族歷史、往來親友,以其經歷脈絡梳理著手。要深入了解一塊土地,也必先從其歷史、人口組成,梳理著手。

#誰的新疆誰的東突厥?
若以多數世人眼中所稱之「新疆」來說,從名字就知道,新疆原名「西域新疆」,意思是「新佔領的領土」,滿清帝國也曾經把貴州新佔領的領土稱為「新疆」,顯示這只是帝國佔領後方便的稱呼。

至於多新呢?維吾爾族為新疆主要民族,祖先曾在此與蒙古草原、中亞地區建立匈奴王國、突厥王國、回鶻王國、喀喇汗王國、高昌回鶻王國、查台汗王國、賽伊德汗王國,直至十八世紀末準噶爾被清帝國政權消滅,清國才控制周邊地區。起初,清國仍將部落首領、鄉紳封官分治,但期間發生多次抗清事件,多個部落都曾起義獨立過,甚至哲德沙爾汗國還一度控制新疆全境為一個國家,但最後仍遭清軍擊敗屠殺。直到1884年,清國才設「新疆布政使司」將「新疆」正式劃入帝國行政體系。

#首次該地人口屠殺滅絕
根據清朝史家與親王記載,清軍在18世紀末的戰爭,屠殺了準噶爾30~50%的人口,30~40%因清軍帶來的傳染病(天花等)病死,剩餘逃入俄羅斯與哈薩克。換算人口比率,相當於屠殺1000萬台灣人,再用病毒殺死1000萬。可說是清朝政權主導的「第一次新疆人口滅絕」。

新疆還有哈薩克族,與維吾爾族同屬突厥民族。以及受鎮壓的起義回族難民,為以逃避追捕,也有部分逃入新疆,因同屬穆斯林,維吾爾人接納庇護這批回族難民,給了落腳的家園和土地。此外還有少許的柯爾克孜族與蒙古族等少數民族。

#東突厥這名字的來由
東突和圖博、蒙古、台灣、韓國、越南...等等一樣,自古不屬中國。

那東突厥斯坦是怎麼出現的名字?十八世紀末,中亞突厥斯坦被俄羅斯帝國和滿清帝國瓜分後,俄羅斯版圖裡的部分稱為West Turkistan(西突厥斯坦或西土耳其斯坦),而被滿清帝國統治的部分則稱為East Turkistan(東突厥斯坦或東土耳其斯坦)。而上面所說的「新疆」是1884年滿清政府正式劃入滿清版圖後所給的名字。

但東突厥斯坦,現在在中共政權眼中,是個禁忌的名字,代表著分裂、恐怖主義。東突厥人民在這餘百年間,進行多次獨立運動,但都以血腥鎮壓作收。

#人口比例不自然的變化
1949年時,在新疆的漢人人口約為二十九萬人,約佔5~6%,1950年代後,中共政權主導「西北大開發」移入大量漢人,60年更成立現代屯田部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大量從中國移入漢人。該兵團是由軍事單位控制地方行政、檢察到審判的軍事專政組織。而在中國推動「兩個離不開」政策下,所謂維吾爾人自治的承諾也消失無蹤。而漢人佔有人口比率也逐漸上升,達到40%左右。

2008年以來,中共在新疆建立「再教育營」,規模並日漸擴大,根據聯合國等許多機構估計,關押人數可能超過百萬人(新疆總人口略多於台灣)。營內關押的人員以維吾爾族最多,關押理由從從事伊斯蘭儀禮,到留鬍子、穿短褲等,在內部進行洗腦、語言與文化清洗、強迫勞動等慘無人寰的行為。近期更有許多維吾爾族人指控,中共餵食絕育與避孕藥物,施打可疑疫苗,以降低維族生育率,使得維族生育率在2017年後驟降。同時新疆更實施大規模監控和行動管制,剝奪人民隱私與自由。目前美國國務院、加拿大下議院、荷蘭下議院都將定位為「種族滅絕」。

#既視感的史事
有個突厥的歷史故事,很值得我們借鏡,關於為什麼十八世紀末,清朝能征服此地的歷史。準噶爾汗國、和卓汗國,被清帝國軍事佔領,其原因有共通之處,都是親清人士為了私利引狼入室。

準噶爾汗國政權鬥爭,親清蒙古貴族為以爭奪王位,請清兵軍事援助,最終清軍結合親清貴族滅了準噶爾汗國,但親清人士最後沒有獲得朝思暮想的王位,還被迫逃難他鄉。

而大小和卓為爭奪和卓汗國政權,也請清軍協助,給了清軍侵略東突厥斯坦之地的好藉口好時機,大小和卓後來後悔也曾試圖抵抗,惜最終失去性命,家園國土亦覆。

絕妙的是,之後政權提到這段歷史,卻以平定準噶爾汗國貴族叛亂、大小和卓叛亂作為其歷史評價。對東突厥民族的視角來說,這是引狼入室又趁人之危。

#東突厥懷玉何罪
據資料,東突厥擁有中國陸上石油、天然氣約莫30%的資源,煤炭預測則有40%,還有其他諸如黃金、玉石、寶石等礦產。隨美國也開始深入中亞地區,中共政權也加緊建構東突厥、哈薩克等地石油和天然氣的採伐與運輸建設。

那東突厥人有因這些資源獲得相對應的好處嗎?我們看到當地人被剝削勞動,還有數不盡的集中營,剝奪自我的信仰和民族文化,被迫食用豬肉。有書籍資料指涉,曾有中共黨員因為向中央提出應給當地人5%石油利潤而被查辦。

#血棉花
東突厥當地傳統就產棉花,產量佔全球1/5,但根據BBC等媒體長期收集資料與現地訪查披露,有超過50萬少數民族被強迫在棉花產業勞動(不只棉花田,還包括紡織廠)。從中國本身的官方文件中就顯示,2018年阿克蘇及和田地區就「通過勞動力轉移」派出21萬名工人,動員與運送大量勞力,替生產建設兵團採棉花。文件中並提到要「引導」工人「自覺抵制非法宗教活動」,也提到被動員的村莊有「不願意從事農業工作」情形,以至於必須進行「思想教育工作」之後再「輸出」工人。衛星照片顯示,許多可容納3000名以上工人的紡織工廠,這麼剛好就設在再教育營旁邊,這些工廠拒絕採訪,外國記者接觸即被驅離並全程跟監。

#中國的算盤
中國自認天朝,工業超英趕美,但中國人卻一面倒擁戴歐美日消費性品牌,寧可穿Nike,也不穿李寧(某中國運動品牌)。在貿易戰期間,中國因外銷下滑與關鍵技術遭圍堵,開始大吹「內循環」,正是要靠著自身龐大市場,跟西方對幹。因此此波義和團式活動,剛好可以扶植中國品牌,取代外國企業在中國的市佔率。而同時,中國也用違反公平與法治手段,開始打壓不配合企業,加上容易被煽動的小粉紅,破壞放火樣樣來。如果外資想留下來,就得越來越像奴才。

中國市場當然很大,但不是自由競爭市場。如果進入中國市場,可能會被盜竊技術、被查扣財產、被干涉公司治理、以及被阻礙公司行使社會責任和在其他市場發展,到最後,不僅無法繼續賺錢,還可能被中國國家扶植的企業消滅。這樣的代價是否值得,或許越來越多企業會思考。

#台灣未來的路
「中華人民共和國」所聲稱的 「自古以來神聖不可分割」 領土,大部分來自清帝國,但清帝國剛好是一個施行帝國主義擴張的 「中亞帝國」,中國本身、蒙古、圖博、台灣、或俗稱的「新疆」,都是滿清佔領的土地。取得的歷史都很晚近,甚至不比歐洲列強在亞洲、非洲、美洲殖民的歷史長。

然而,現代中國為了滿足其邪惡的侵略野心,意圖往歐亞內陸與太平洋擴張,就把這些四處侵略而得的土地,說成自古神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現代中國也自動忽略過去多個中華帝國與清帝國四處屠殺異族,甚至比西方帝國主義更殘暴的史實,還要裝成帝國主義的被害者,真是假掰至極!

現在中國還不敢聲稱過去曾佔領過的韓國、越南、蒙古國、俄羅斯一部分是他們 「神聖不可分割」的領土,但是只要胃口大了,可能成吉思汗子孫去過的土地,遠到歐洲全都是中國的一部分了!

中國近期的戰狼外交,導致歐洲群起激憤,可能會使歐中投資協定擱淺。這些行徑,都會加速中國與國際社會的脫勾,短期來看可能造成各國經濟損失,也讓中國得以扶植國內企業。但長期來看,讓中國走向封閉市場,實乃好事一件。更可能增加台灣地位重要性。台灣的民主自由走到今天不容易,堅持走對的路,會讓我們爭取到同樣普世價值的盟友,這樣的價值,可以不用昧著良心被迫讚揚血棉花。

看看東突厥的血淚史,台灣人要看清楚,走對的路!

東突厥資料參考,並也推薦大家可看看:
『東突厥斯坦:維吾爾人的真實世界』 前衛出版

此圖當然會有變化,根據來自2006年9月19日在美國國會會議室裡進行兩天的高亞高峰會。會議的與會者有來自東突、西藏、南蒙、台灣(FAPA)、海外挺民主的中國人及越南的代表,最後發表高亞獨立宣言(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of the Nations of High Asia: Tibet, East Turkistan and Inner Mongolia),再經過部分東突人士反應需尊重傳統領土範圍,而不是新疆省地圖,但當然獨立建國後才能確認最終的版圖。 (感謝ken wu 提供資料)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熱度指數:3223
按讚數:3075
留言數:45


《愛是人生最重要的事:羅素》分享好文

*很奇怪,大多數社會對愛通行的態度是兩方面的:一方面,愛是詩歌、小說、戲劇的主要題旨;另一方面,它又為大多數態度認真的社會學家所完全忽視,他們認為對於經濟或政治改良計劃來說,愛不是必須的。我個人認為這種態度是不正確的。

*我把愛視為人生中最重要的事物之一,任何制度,只要它不必要地干涉愛的自由發展,我就認為它是壞的制度。

當愛這個字用得適當的時候,它並不一定指兩性間的關係。愛是含有充分的情感的一種關係,這種關係不單是身體上的,而且是心理上的。愛可以達到任何熱烈的程度。像崔斯坦與易沙德這一戲劇裡所表現出的那種情緒,是與無數男女的經驗相符合的。

要將愛的情緒藝術地表達出來,這種能力是不多見的,但是愛這種情感本身,至少在歐洲是很多的。在有些社會中,愛的情緒要比其他社會更普遍些,我想這並不是因為各處人民性情兩樣,而是因為各地的制度和風俗不同的緣故。

在中國,愛的情感很少見,並且在中國歷史上,愛徬彿成了那些受不良妃子蠱惑的昏君的一種標徵:中國傳統文化反對一切強烈的情緒,認為一個男子無論在什麼情形之下都應該保持理性的主權。

這一點類似於歐洲18世紀的早期。

我們經歷過浪漫主義運動,法國革命和歐洲大戰,因而感悟到人生理智的部分並不如英國女皇后在位時人們所希望的那樣佔主導地位。而且理性在創造心理分析學說的同時,就已經背叛了它的本職。

現代生活中有三大理智之外的活動,即宗教、戰爭和愛情;三者都是理智之外的。

*但愛情並不是反理智的,換言之,即一個有理性的人能夠合理地享受愛情的存在。現代世界里宗教和愛情之間存在著一種敵對。我不以為這種敵對是不可避免的,它是由於基督教和其它宗教不同:基督教是根深蒂固地建立在禁慾主義基礎之上的,只是因為這個事實,宗教和愛情才有一種敵對關係。

*然而在現代世界中,愛情還有一個比宗教更為危險的敵人,那就是人們工作和經濟上的成功原則。

*一般都主張——尤其在美國——一個人不應該讓愛情妨礙他的事業,假如他為愛情而犧牲事業,那他就是一個傻子。但是此事和一切的人事一樣,需要一種平衡。為愛情而犧牲了整個的事業,雖然有時也許是一種悲壯之舉,然而總的來說是愚蠢的;為事業而完全犧牲愛情,同樣也是愚蠢的,而且絲毫沒有悲劇意義上的英雄氣概。但是在一個人盡爭利的社會裡,這種事還是會發生,而且不可避免地要發生。

我們試注意一下今日一個典型商人的生活,尤其是美國的:從他成人的最初時候起,所有他的最優秀的思想,所有他的最旺盛的精力,都通通用在發財的事務上,其餘的一切在他看來都是無關緊要的消遣罷了。他年輕的時候不時以嫖娼來滿足肉體上的需要,不久他結婚了,但是他的興趣完全和他太太的興趣不同,他從未曾和她真正親密過。他每天又晚又倦地由公事房回來,第二天早上在他太太未醒之前就起來了。禮拜天呢,他會去打高爾夫球,因為他需要運動以保持健康的身體來為繼續賺錢而奮鬥。在他看來,他太太的興趣大部分是屬於女人的,他雖然贊成卻不想去分享。

他既沒有時間談婚內的愛情,也沒有工夫搞婚外戀情,不過當他因公外出的時候,也可能偶爾去尋花問柳。他的太太在性方面對他多半是冷淡的,這是用不著奇怪的,因為他從來就沒工夫去向她求愛。在下意識中他是感到不滿足的,但他不知道是出於什麼原因。

他把不滿大部分排遣在他的工作中,有時也排遣在其他不甚合意的方法中,如參觀拳擊比賽或懲治激進黨人之類,以此獲得一種淫虐狂的快樂。他的太太和他一樣地不滿足,她通過消磨歲月於次等文化之中找到一個出路,她還通過磨難那幫生活自由的人以維持自己的德行。這樣一來,夫妻雙方在性生活上的不滿就轉而變成為憎惡戴著公德心和崇高道德標準的假面具的人類。

這種不幸事情的發生,主要是因為我們對性的需要這一觀念的錯誤理解。

聖保羅顯然地主張,我們之所以需要結婚,只是因為有機會做愛的緣故,這個觀點曾一致地受到了基督教道德家們的鼓勵。

*這些道德先生因為厭惡性的緣故,遂對性中優美的方面都蒙蔽不見;結果,幼時受了他們這種教育的人們,活了一世,竟對自己最優良的潛能都不認識。

*愛情絕不只是性交的願望,愛情是逃避寂寞的主要方法,這種寂寞使大多數男人和女人在一生中的大部分時間上承受痛苦。

大多數人對於冷淡的人世和人類可以達到的殘酷程度,都懷有一種深沈的恐懼之心。因而他們都渴求人之情愛,而這種渴求的心理又常常被男人的粗暴、鄙陋或魯莽的態度以及婦女的蝶喚不休所理沒。

只要男女彼此有熱烈的情愛,這種事情就不會發生;愛情可以把自我的堅壁攻破,產生出一個合二為一的新生命。

大自然造人,並不是叫他們各自孤立著,因為除了憑藉愛戀對象的幫助,人不能完成生物學上的目的;並且文明人若沒有愛情就不能充分滿足他們性的本能。

*倘若一個人的整個生命——肉體的和精神的——不一致地參加性的關係,性的本能是不能完全滿足的。那些從未曾經歷過相互愉悅的愛情中沈酣的親密和真摯的情誼的人,實在是失卻了生命所能給予的最美好的東西,他們會無意識地——倘若不是有意識地,感到了這種損失;結果,他們因為失望的心理,每每發生妒嫉、欺壓與殘酷的行為。

*給熱烈的愛情一個適當的地位,於是成為社會學家應該關注的一個問題。因為假如人們失掉了這種經驗,他們的發展就不能達到充分的高度,對其餘的人們就不能發生一種仁愛的熱情;而要是沒有這種熱情的話,他們的社會活動一定會是有害的。

大多數的人,只要具備適當的條件,在他們生命中的某個時期,會發生熱烈的戀愛。

但是沒有經驗的人很難把熱烈的愛情和一時的誘惑區分清楚,尤其是大家閨閣中受過良好教育的女子,她們領受過父母師長這樣的教育:要是一個女子不愛一個男子,她是不會和他接吻的。這樣的女子對於上述的區別,尤其難以清晰瞭解。假如我們希望一個女子到結婚的時候仍是處女,那麼她平常受的教育和得的經驗會使她很容易墜入別人臨時設置的性誘惑的圈套里;要是一個有性經驗的婦人,則很容易把這種誘惑和真正的愛情分開。

這無疑是造成不幸婚姻的一個常見的原因。

即使是彼此都有愛情的時候,只要一方或另一方覺得愛情是罪惡的話,他們的愛情也是會受到傷害的。這種心理也許是很有根據的。譬如巴涅爾的通好無疑地是犯罪,因為他這樣一來使愛爾蘭希望的實現延遲了好些年。縱使罪過的心理是沒有理由的,愛情也一樣地會受損壞。

*倘若愛情要產出它所能達到的一切好處,它必須是自由的,慷慨的,不受拘束的,傾心盡力的。

俗世的教育覺得愛情中有罪惡的成份,這種心理在下意識中,不但女人有,男人也有;不但拘泥禮教的人有,自命思想解放的人也有。

這種態度的影響很多。

它常常使男子做愛的時候是獸性的、笨拙的,並且不會體貼和同情,因為他們不能夠溫文爾雅地把他們的愛情表達出來,以確定女人的感情。

性的最後一幕應該漸漸地推進,這樣才能使女人感到快樂,對於這裡面的價值,他們也不是十分明瞭。

事實上,他們每每不知道婦人也應該有快樂的經驗;假如她不能感到快樂,那就是她的情人的過失。受過習俗教育的婦女常常有一種冷淡的驕態,她們在身體方面非常矜持,不願意輕易讓人親近。手段高妙的求愛者或者能征服這類怯懦行為而達到目的;但假如他以女子的謹小慎微為貞操的表示,欣賞並且誇獎這類行為,則他多半不能成功,結果就是婚後多年夫妻的關係仍然是勉強的,多少有些形式的成份。在我們祖父那代人的時候,做丈夫的從來不希望看見他們妻子的裸體,而他們的妻子若聽到這樣的提議,也會為之驚恐。這種態度在今比比我們所想像的還要普遍些,即使在那些不守這類束縛、思想比較進步的人當中,許多舊習慣的約束仍然是免不了的。

現代社會關於愛情的充分發展,還有一個心理上的障礙,那就是許多人害怕不能保持他們的個性。

這是一種愚蠢的恐懼心理,然而又是比較現代化的恐懼。個體本身並不是一個目的,它必須和外面的世界發生多結果實的接觸。既然要和世界發生接觸,那它肯定不能保持孤零獨立。

*一個在玻璃箱子藏著的個體會萎謝,而一個在與人類接觸中自由發展的個體則變得更加充實。

愛情、子女與工作,是繁榮個人與世界上其餘的人發生接觸的源泉。在時間上,三者之中,以愛情為最先。並且男女的愛情對於父母子女之愛是很必須的,因為小孩子容易模仿父母雙方的特徵;假若父母彼此不相愛戀,當雙方的特徵在孩子身上表現出來的時候,各人就只欣賞自己的特徵,對於對方的特徵總覺得苦惱。工作不見得總是能使人與外界作有益的接觸,工作能否發生這種效力,要看我們用什麼樣的精神去工作;以金錢為唯一動機的工作,不會有這種效用;唯有體現某類奉獻的工作,或是對於人的,或是對於事的,或是對於某個理想的,才會有這種價值。愛情若只是佔有性的,它本身就沒有任何價值,它與目的只在於金錢的工作是一樣的。要想愛情發生剛才所說的那種價值,我們的心中必須敬重愛人的人格,有如我們對待自己一樣,並且我們需要知道對方的情感和願望,猶如是自己的一般。換言之,我們不單要有意地、而且要出自天性地把我們自己的情感擴而充之,以包涵對方在內。部分源於基督新教、部分源於浪漫主義運動的愚蠢的個性崇拜,兼之以我們的競爭好勝的社會,遂使上述那種愛情是很難得了。

現代思想解放的人們使適才說的那種真正的愛情遭受著一種新的危險。

當人們在每個甚為微小的衝動下就傾向於性交而不再有任何道德上的防範時,他們會養成一種習慣,把性和真摯的情緒割裂開來,並把它和愛情割裂開來。他們甚至於會把性交和厭惡的情感混為一談。

關於這一點,阿爾都斯·赫肯黎的小說有極好的例子。他小說中的人物,和聖保羅一樣,以為性交只是一種心理上的發洩;性交所能聯結的那種更高的價值,他們似乎都不知道。從這樣的態度到禁慾主義的復興,中間只隔一步罷了。

愛情有它自己理想的模式和它本身道德上的標準,這些理想和標準給兩件事弄得糊塗了,一是基督教的說教,一是在現在許多青年中對一切性道德不分皂白的反抗。離開愛情的性交不能使我們的本能有深刻的滿足。我並不是說,離開愛情的性交應該永不發生,因為要保證它不發生,我們就不得不設計一套很嚴格的障礙,這將使愛情也不容易發生了。我所說的是,離開愛情的性交沒有什麼價值,最多只能視作為愛情而做的一種實驗而已。

所以,愛情在人生中需有一個被承認的地位的要求,在我們看起來的確很重大;但是愛情是一種不聽支配的力量,倘若任它自由,它就會跳出法律和習俗的範圍之外。

只要不牽涉到小孩的問題,這也許沒有多大的關係;但是一有了小孩,情勢就不同了,愛情就不復是自管自的了,而是為了種族生物學上的用處服務。我們應該有一種與兒童有關係的社會倫理道德,

遇有衝突的時候,這種道德就可遏止熱烈愛情的要求。

不過,一個聰明的倫理會減少這種衝突到極小的限度,這不單是因為愛情本身是美好的,而且,假如父母彼此相愛,對他們的子女也是有益的。

聰明的性倫理的主要目的之一,即在孩子幸福的範圍之內,極力減少干涉愛情的東西。

粘拔的幸福碎碎念
熱度指數:1446
按讚數:1272
留言數:33


歷史課本內刪掉的眉角

提到大清福建臺灣巡撫一等男爵劉銘傳,就不能不說直轄台北市政府有個房間叫做劉銘傳廳。這個房間是號稱沉浸中華五千年文化的馬英九前總統在台北市長任內親自命名的。講真的,馬前總統的中華文化基本教材不知道是誰敎的,在中華傳統文化體制中,連名帶姓叫一個人,是極端失禮的行為,連皇帝都不會這樣叫重臣,一般而言,稱呼人家的"字"(子牙,孔明,仲達等)已經算是平起平坐了,仰慕一個人的話應該用敬稱,司馬溫公,左忠毅公。中國人馬英九竟然這樣尊(ㄗㄠ )崇(ㄊㄚˋ)中華文化,真是讓我這個台灣人嚇到吃手手。

不過,這邊不是要討論五千年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而是,劉銘傳跟直轄市台北,到底有什麼關係。

雖說劉銘傳在巡撫任內,辦公室設在臺北府淡水縣(大約是今天雙北+東桃園,但不含山地鄉),感覺上似乎跟直轄市台北關係匪淺,但台北市早在1967年就脫離台灣省,獨立為直轄市,米國人會紀念開創英格蘭王國的征服王威廉一世(William I, the Conqueror)嗎。
況且,劉大人一心想把省會從臺北府淡水縣搬到臺灣府臺灣縣(今日不含山地鄉的台中市及南投縣南投市一帶)。雖然說把福建臺灣省的省會設在臺灣縣是朝廷的一貫的基本政策,但劉銘傳確實很認真在當脫北者,比對後任巡撫邵友濂放棄新省府計畫,全力發展臺北府,對台北市來說,騎驢找馬的劉銘傳難道比海枯石爛的邵友濂更值得留念?
在清法越南戰爭(西仔反,1883年12月-1885年7月)中,劉銘傳所謂擊退法軍保衛北台的戰功,其實仔細來看,並沒有像中華民國史書上說的那樣用兵如神,克敵制勝。1884年10月,法軍攻佔基隆後,戰神劉銘傳第一個反應是收拾金銀財寶準備往竹塹城方向轉(ㄖㄠˋ)進(ㄆㄠˇ),走到艋舺時,被民眾從轎子中拉出來毆打,並痛罵劉銘傳是懦夫,然後監禁在龍山寺內,直到淡水縣士紳們確認劉大人願意領導作戰後才被放出。所以有段時間,大清朝的作戰指揮命令,蓋的關防大印不是福建巡撫而是龍山寺。至於劉銘傳為什麼要去竹塹(新竹市)呢,我以為,竹塹城是北台灣防禦工事最完整的中式城池,撫台大人想要恃城堅守,其實也算合理。可是,戰神劉銘傳似乎沒有想過一點,打從鴉片戰爭以來,所有固若金湯堅如磐石的中式城池,在西洋新式炮兵的眼中,不過是一道竹籬笆,劉大人真要倚竹塹城以拒法蘭西,恐怕被西方列強俘虜的大清朝方面大員又要增添一位。台北市政府紀念意圖棄守臺北的臺北防禦總指揮官,邏輯上不會有問題嗎?還有,基隆港區在被攻陷後,法軍之所以沒有沿著基隆河長驅直入,是因為阿罩霧(霧峰)林家的林朝棟率領的本土民兵(台勇)在暖暖一帶阻截法軍。

直轄市台北,無論建置或取名,也是都看不到劉銘傳的身影。
臺北這個地名,最早應該是閩浙總督沈葆楨在1876年1月(光緒元年十二月)奏請在臺灣府的北部設立臺北府,臺北這個名字最有可能就是沈葆楨或他的幕僚想出來的。在此之前都是自然發展的市街,如艋舺,大稻埕,大龍峒,貓里錫口(松山),士林等。臺北府第一個是首長是臺灣府知府署理的向熹,首任正式知府是林達泉,他也是將臺北城設在今日"城中"位置的人,臺北城建城開工者是知府陳星聚,臺北城格局最終規劃者是風水大師臺灣兵備道劉璈。至於臺北市則是日本時代1920年(大正九年)10月1日成立,首任市尹是武藤針五郎(Shingoro Mutou,所以今年是台北市成立百周年祭,但我想兼任市長的台民黨元首柯丕(Führer KP),對這件事應該沒什麼感覺吧。)
上述的沈葆楨,向熹,林達泉,陳星聚,劉璈,武藤針五郎等,對直轄台北市的意義都讓劉銘傳看不到車尾燈吧,那為什麼北市府除了沈葆楨還被恩賞了一個房間外,其他幾個開創臺北的首長對北市府來說就像路人甲乙丙丁戊。

中國史學界很愛強調劉銘傳治台時的"自強新政",包含第二條鐵道(第一條是福建巡撫丁日昌在基隆港建設的運煤鐵路)等,這些跟臺北確實是有點關係。但,劉銘傳的"建設",在接任的邵友濂任內,大部分都被廢除,新省府計畫中止,鐵道延伸台南也叫停,也廢撤西學堂及番學堂。邵友濂並不是劉銘傳的政敵,相反的,劉邵兩人都是屬於淮軍系統,也就是中堂大人李鴻章伯爵的人馬,邵前一個職務是布政使,是劉大人的屬下。可見,即使在當時,連劉的"自己人"都看不下去所謂的"中國最進步的一個省"。主要原因當然劉銘傳跟強國官員一樣喜歡面子工程,以致接任的人很難接手,而推動新政的燒錢問題,也讓課金玩北洋艦娘的李鴻章抓狂。
劉銘傳的"現代化"建設怎麼燒錢呢,光從基隆到新竹的鐵道就耗費129.6萬兩銀。建省前後,臺灣屬於省政府的稅收,依法行事的跟於法無據的(釐金等)也不過接近百萬兩銀,加上劉銘傳兼管的海關關稅,配合其他各省的支援,加起來還不到150萬兩銀,等於建設鐵道就吃掉福建台灣省一年的百姓血汗錢還不夠。還不只這個,劉銘傳當初在奏請朝廷請修鐵道時,報價是一百萬兩銀,嗯,超支30啪好像還好,公共工程那個沒有事後追加經費最好是這樣,劉大人說的是基隆港到彰化縣城間二百多公里花費百萬兩銀啦,結果僅蓋了一半不到就把預算花完了,這種會計頭腦真是讓人欽佩得五體投地,最講究財政紀律的元首柯丕一定會想把他掐死。
有趣的是,劉銘傳卸任後四年,大日本帝國的臺灣總督就來履任了,當時東京當局看到一個沒有教育制度,沒有公共衛生,基礎建設趨近於零的"現代化模範省"時,很多人說,這種地方怎麼統治啊,感乾脆賣掉算了。就像後人傳誦的劉銘傳鐵路,被日本人砍掉重練一樣,劉銘傳的自強新政,在重視品質的日本人眼中,就是Made in China的淘寶天猫。

身為軍人的爵帥劉銘傳大人,雖然看到西洋夷狄就學會跑馬拉松,對於台灣番人卻是身先士卒奮勇殺敵,剿完前山剿後山,征完平地征山地。劉大人另一項本領,雖然說是大清朝從政的基本技能,但劉銘傳絕對是神等級的,就是搞鬥爭。
釐清銘傳鬥爭傳前,先要提一下當時的派系。打從太平天國戰爭開始,大清朝官場就誕生三個有點類似政黨的政治團體。以曾國藩侯爵及左宗棠侯爵為領袖,湖南人為主的湘軍,奉李鴻章當老大,成員大多是安徽及江三角人的淮軍。朝廷中另外有一批不像湘軍淮軍靠戰績起家,全是考試及第當官的清流黨,清流黨人幾乎沒有人擔任過實際的行政官,大多數都在只要出一張嘴就有皇糧可以吃的耍廢官署,翰林院跟都察院等(嗯,怎麼好像我國的小黨呢)。湘軍跟淮軍,基本立場並沒有太大差異,都是主張學習西洋船堅炮利,所以鬥來鬥去爭的不過是官位跟銀兩,把政敵割喉實在不多。而且更多時候,湘淮兩系人馬是聯合起來鬥清流黨跟守舊派,像福建台灣省建置,就是湘系的閩浙總督楊昌濬跟淮系福建巡撫劉銘傳在地方上全力配合的成果。
但,清法戰爭的無敵戰神劉銘傳,戰後卻火力全開,清算在滬尾(淡水)戰役中奮戰卻敵的擢勇巴圖魯福建陸路提督孫開華,及守備南台灣讓法軍不敢覬覦府城的台灣兵備道劉璈,兩位抗法有功的湘軍大將。孫開華因為劉銘傳的彈劾,黯然離開已經駐防了快十年的台灣,回到福建,後來又在閩南因傷卒於任內。孫開華還只是被趕跑,劉銘傳對劉璈卻是羅織罪名,誣陷劉璈涉及不法貪瀆18款,致使劉璈先是被革職查抄,後又被處以斬監候(斬首刑但暫緩執行),改流放黑龍江,最後在流放中病歿,當時朝野都有人為劉璈喊冤。劉銘傳指控劉璈貪贓枉法,劉璈在定罪斬候監後,照例是可以拿出家產來贖罪,可是劉璈卻連保命錢都拿不出,是他擔任過知府的浙江省台州仕紳募捐才躲過一死,可證劉銘傳才是真正的玩弄法律,構陷忠良。劉璈精通堪輿地理,台北府城最初的設計是直對北斗七星,劉璈認為這樣城池,沒有靠山,「一路空虛,相書屬五兇。」於是劉璈更改城基方向, 將整座城廓向東旋轉13度,使北城牆後方有七星山可做為倚靠,城座方向變為向東北、西南傾斜。但是,府城內的街道官衙已經蓋好了,無法更動,所以台北府城是最奇特的中式城池,有規劃筆直的街道,但街道又跟城牆沒有平行垂直。
如果風水真的有道理,那臺北建城一百多年來,始終是臺灣的政經中心,奠定臺北風水格局的劉璈,臺北市政府不但把他忘記,而且還紀念陷害他的兇手,劉道台地下有知,不知道會不會感慨臺北人都是智商157。

寫到這裡,突然有個感想。中國國民黨為什麼這麼愛劉銘傳,除了兩者都是中國人(廢話)外,KMT的文武百官還跟劉銘傳大人有87啪相像。
首先,從蔣太祖皇帝在台復行視事開始,中華民國分明就是靠臺灣島才得以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追殺中留下小命,也是靠臺灣兵在金馬前線浴血才能保衛中華民國,就像劉銘傳在清法戰爭中的表現,但事後卻唬爛說自己是臺灣的救世主,而且還不會歹勢。
其次,在獅子面前裝綿羊,在綿羊面前充獅子的本領更是世界一流,尤其是,屠殺台灣人方面。
其他還有,都愛規劃不善勞民傷財的面子工程,劉撫台蓋了一條砍掉重練比較快的劉銘傳鐵路,蔣二世皇帝則是聽到北京蓋地下捷運後,略過專業工程意見,直接指導台鐵臺北段地下化。內鬥內行,外戰外行也是傑出的一手。
也難怪馬英九前總統那麼愛劉銘傳了,他們根本是前世今生啊。


***************
重點言語:
1.劉銘傳跟直轄台北市是田無溝水無流。
2.總結劉銘傳在清法戰爭的表現,讓人不禁讚歎,真•戦神転生。
3.內鬥內行,外戰外行。
4.嘴巴上最愛說依法行政的人,身體往往最愛玩弄法律。
5.如果由富國強兵模範生的大日本帝國來打分數,劉銘傳的"自強新政",分數趨近於零。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熱度指數:1412
按讚數:1366
留言數:39

《夜.語錄.董承濂作品:內外宇宙》

* 只有平庸才能將你的心靈烘乾到沒有一絲水分,只有榮光才會撥動你心靈最深處的弦。—-馬奎茲

* 死亡是一面鏡子,反射出生命在它面前做的各種徒勞的姿態。—-馬奎茲

* 記憶是一種相會,遺忘是一種自由。——-紀伯倫 ​

* 山林不向四季起誓,榮枯隨緣。海洋無需對岸承諾,遇合盡歡。—-簡媜

* 回憶就是這樣的,即使是那些充滿深情厚愛的回憶也愛莫能助,我們的腦子裡有一種無意識的自然癒合的過程。儘管我們曾痛下決心「勿忘我」、「天長地久」,但時間、慢慢淡去的回憶依然能使創傷彌合。我們大腦擁有遺忘痛苦的機制。痛苦,必然被大腦自動列入遺忘的序列,並且終究在大腦中徹底消失。—-考琳·麥卡洛《荊棘鳥》

* 請你,擔負起對自己的責任來,不但是活著就算了,更要活得熱烈而起勁,不要懦弱,更不要別人太多的指引。每一天,活得踏實,將份內的工作,做得盡自己能力之內的完美,就無愧於天地。—-三毛 ​​​

* 無聊——對於一個人果不堪忍受的事莫過於處於完全的安息,沒有激情,無所事事,沒有消遣,也無所用心。這時候,他就會感到自己的虛無、自己的淪落、自己的無力、自己的依賴、自己的無能、自己的空洞。從他靈魂的深處馬上就會出現無聊、陰沈、悲哀、憂傷、煩惱、絕望。
——帕斯卡爾《思想錄》 ​​​

* 生活中沒有僥倖,生活將以鐵一般的邏輯,粉碎任何人發自內心的背叛和疏離傾向。 —-卡夫卡 ​​​

* 有人為我帶來一隻海螺。
地圖上的一片海
在裡頭對它唱歌。
我的心裏
滿是海水
有幻影般銀色的
小魚。
有人為我帶來一隻海螺。—加西亞·洛爾迦

* 我為此而哭泣:
在你的親吻中
我無所感覺
我不得不陷入空虛。
一千個深淵
也深不過,
這巨大的空虛。

在夜晚最狹窄的黑暗中,
我考慮如何把這件事輕輕告訴你,
但我沒有勇氣。

但願來一場南風,
能把這件事傳送給你,
這樣它聽起來就不會冷冰冰
這樣南風就能把它溫暖地吹進你的靈魂
幾乎不可覺察地穿過你的血液。
—Else Lasker-Schüler,1869—1945,德國女詩人。

* 我們對於人生可以抱著比較輕快隨便的態度:我們不是這個塵世的永久房客,而是過路的旅客。—-林語堂《生活的藝術》

* 邱吉爾沒有犯過錯嗎?不,他也丟過大臉,但這正是邱吉爾故事好聽的地方。

每個人都會丟臉,我也丟臉過,做過一些判斷錯誤的事,沒有什麼了不起,即使邱吉爾也一樣。所以你萬一做出錯誤的判斷,不用覺得丟臉,人人都丟臉過,只是有些人丟臉沒有被他人知道或宣揚,把它隱藏起來了而已。

邱吉爾後來在三十五歲時當上了內政大臣,前文提過他曾經在南非被囚禁,所以在擔任內政大臣時期,他特別改善很多監獄的人權問題。但是在處理群眾抗爭的事情上,他採用高壓的政策,因為他認為社會穩定是很重要的事情,而且很多事情的抗爭是沒有道理的。

這使他有的時候,甚至把自己搞到了可笑的地步。

我曾提到的倫敦珠寶店搶劫案事件之後,各家報紙都把邱吉爾當笑話,百般嘲笑。英國國王不高興,政府也不高興,從未有大臣如此大出風頭。於是國王公開宣佈,以後凡是閣員大臣,皆不准參加民眾聚集搏鬥。

許多人都知道,國王喬治六世很討厭丘吉爾。直到後來希特勒崛起時,喬治六世任命邱吉爾當首相,純屬百般無奈,萬不得已才做的決定。當時張伯倫已下台,保守黨已潰散,自由黨裡最強的人也不可能組閣,此時人人擔心自己若出任首相可能變成戰俘。

英國已沒有什麼人想當首相,最後才由邱吉爾出任。

邱吉爾在他得到諾貝爾文學獎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第一卷(風雲緊急)中,寫的就是進入政壇的年輕邱吉爾,如何目睹人類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然後再進入第二次世界大戰,從一個戰爭寫到另一個戰爭。

他會得到諾貝爾文學獎,很大的原因就是他的歷史宏觀,不完全是文字本身。我在此引述卷一• 第一章的小標題,可以看出邱吉爾銳利的文採:

第一章 勝利者的蠢事
一九一九─一九二九年
為消滅戰爭而戰
血流乾了的法國
萊茵河國界
凡爾賽合約的經濟條款
對賠償的一無所知
聖日耳曼條約和特里亞農條約消滅了奧匈帝國
威瑪共和
美國拒絕英美對法國的保證
克里蒙梭的下台
美國孤立政策
共產主義的兒子──法西斯
第二次世界大戰如何避免
一個可靠的和平保證

勝利者忘記了
戰敗者牢記於心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道德淪喪
未能使德國廢除軍備

邱吉爾在這本書中敘述一次大戰到二次大戰的整段歷史,感慨人類怎麼會在那麼短的時間內愚蠢的複製戰爭,尤其是歐洲。其中有一段提到他對一次大戰所做的檢討:

其實在那時候,貴族政治家和外交家,無論是勝利者還是戰敗者,在開會討論時好像謙恭有禮,可以根據共同承認的基本原則來改造各種制度,但是對於飽受苦難的每一個國家、每一個人民,卻毫不在乎。

站在使人頭昏目眩的凱旋頂峰上的領導人,在會議席上,拋棄了戰士們在沙場浴血戰鬥所贏得的東西。

他也談到一九一九年的夏天:

協約國駐紮在萊茵河一帶,他們的橋頭堡深深侵入到被擊敗、已解除武裝而且飢餓的德國境內,各戰勝國的領導人在巴黎討論和爭辯未來的措施。

歐洲的地圖放在他們面前,而他們幾乎可以隨心所欲的加以改繪!經過艱苦冒險拚命的五十二個月之後,同盟國終於俯首聽候他們的發落。同盟國中四個成員國,沒有一個國家能夠對協約國的意志做最微弱的抵抗!

罪魁禍首的德國被公認是世界慘遭這場浩劫的元兇,現在完全聽命征服者的擺佈,而征服者自己經過這番折磨也顯得踉踉蹌蹌。這次戰爭不是政府之間的戰爭,而是民族之間的戰爭,各大國的全部生命精力都傾注於憤怒與殺戮之中。在巴黎協會的各戰時領導人,在那時感到人類歷史上空前強大和猛烈的潮流的壓力。

尤其提到《凡爾賽合約》中關於領土的條文。他說:

當福煦元帥聽到《凡爾賽合約》簽訂的消息時,很精確的說:「這不是和平。這不過是二十年的休戰。」

因為《凡爾賽合約》的內容會使德國永遠還不了債,未來非再打仗不可,它的民族、國家、歷史雖然沒有被瓦解,但賠償金額太高了。

邱吉爾又寫道:

合約中關於經濟的條文苛刻和愚蠢,竟達到顯然不能實現的程度。德國被宣判必須繳付驚人的巨額賠款,這個規定反映了勝利者的憤怒,也反映出戰勝國的人民根本不知道事實上沒有任何一個戰敗國能付得起相當於現代戰爭費用的賠償數額。群眾始終不瞭解這種最簡單的經濟事實,而一心想取得選票的領袖們,又不敢向他們說實話。報紙和領袖們一樣,反映和強調當下流行庸俗的見解。幾乎沒有人出來說明:

這樣的賠款模式,最終的結果就注定了世界對日耳曼民族的各種壓榨,也注定了他們最後的反抗。

邱吉爾在他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中說明,從一九一九年一次大戰結束之後,人類為什麼很快的走向二次大戰。

這本書在一九五三年得到諾貝爾文學獎。

接下來,我會談到他是用什麼樣的堅強意志,領導英國面對二次世界大戰,如何鼓舞了人們。不過請記住,邱吉爾孩提時是個口齒不清晰、講話結結巴巴的人。

沒有人是天縱英明,典範人物是在各種挫折打擊及孤獨的堅定遠見而鍛鍊出來的。—-《文茜説世紀典範人物》

王立第二戰研所
熱度指數:1138
按讚數:1120
留言數:69

接續前天,應該明天會放出最後一部分
=====
Part 2 最難搞的永遠是人,現代化改變了很多狀況

接著來談一個問題,就是為何新技術的發展,總是會放到舊框架下發展?

原因有兩個方面:人事與資源

人事方面,老軍官通常不懂新技術,接納新的技術代表要引進年輕軍官,或是分派權力出去,還有世代之間的服從問題。舊技術訓練出身的學長學弟較有一致性的服從,不同兵科尚且不會,更不用提新技術帶來的革新,往往都是權力風暴。

資源方面,新技術會分掉預算,正常人不會喜歡自己單位的預算被砍,長年合作的軍火商也不喜歡新的技術,搶走原本的市場。

解決這兩個問題,通常採用新單位、獨立預算編制的作法。新的單位包含全新的戰術單位設計,新武器與理念的獨立部隊。獎勵革新,鼓勵民間廠商發展新的技術,同時藉由舊技術的普及化壓低預算,強迫舊廠提升,或是增加新廠的競爭。

這兩個方法都有問題,新單位的困境在於,沒有發生戰爭驗證,新單位最後都會被整併到舊組織,經驗很難傳承。即使是國外的戰役驗證有用,國內依然會有反抗勢力,以國情不同加以抵抗,而他們常常是對的,要修正國情又得要實驗,不然根本不能成軍。

鼓勵市場競爭說的簡單,軍事武器的進入門檻本就高,而且利益太大,政治面很可能早已被壟斷。但若就讓舊廠拿到新研發經費,恐怕也是動力不大,最後把錢丟掉水里的可能性很高。觀諸歷史經驗,多半只有戰爭前後的國家,才會因為需求產生強力競爭。這意即當今世界,有辦法進行有效軍武良性競爭的國家,只剩下美俄兩國,其他的不是技術力不夠,就是根本沒有對外需求。

而我們在研究這些,討論軍事武器發展的影響,也不能老以為自己是先知。舉衛星的例子來說,1960年代就有人測試衛星定位與導航的技術,只是其他電子技術尚未發展,像是電腦需要超大空間,系統整合不到車輛與船艦上。在軍事技術上,衛星定位帶來的強大優勢,要到第一次波灣戰爭才明顯顯示出來,但這給予各國強烈震撼的並不是未知,而是成功的整合能力,這背後代表的是整體國力的差距。

波灣戰爭帶來的系統整合困境,在於定性與定量的觀測困難。以戰車作為案例,傳統上的三個指標:火力、防護力、機動性。現在還要加裝一個精準度,透過電子系統的協助,戰車命中率大幅提升,而這完全依靠電子系統的整合。

技術與整合的發展曲線有三種:線性、漸緩、趨漲。

冷兵器的整合通常是漸緩的發展,例如一把近身武器,配合裝甲與盾牌等等配備,作戰能力雖然得以加強,但性價比遠遠不如用大量的輕裝士兵海淹死少量騎士。想要弄出一整隻重裝部隊,價錢比天高。即便是戰術整合,把步騎弓兵種運用自如,也是初期有很大的效果,面對兩國實力差不多的部隊,技術發展帶來的突破性就很少。這個狀況到熱兵器時代,一直是量大於質,高點出現在徵兵制與步槍帶來一次大戰的壕溝戰,然後進入第二次大戰後,開始有了變化。

量大於質的效果,從二戰後似乎一直被證實在韓戰與越戰的戰場上,但勝利的代價實在太高,美軍似乎在各地都是贏了戰場、輸了戰爭,但面對的弱小國家,則是贏了戰爭、輸了未來。一整代的年輕人死亡,後遺症都要花數十年消弭。這讓量大於質的定律,不停地被懷疑於挑戰,結束這場爭端的戰役則要等到90年代。

在電子時代,從兩次波灣戰爭、科索沃與敘利亞內戰等各種衝突,都會發現到擁有現代技術優勢的一方,幾乎是單方面的屠殺對手,交戰中劣勢方根本沒有勝算。我們常常稱呼波灣戰爭後,整合電子技術的武器叫做「精準武器」,例如飛彈,但多數研究者會稱呼系統整合,名稱差異也代表思考上有根本的不同。

這也代表,至少以現況來說,電子技術、奈米科技等等的發展,目前的曲線是漸近式成長,只是我們不確定這個上漲幅度多大,又會在哪個階段產生決定性影響

所以,近代技術的特徵大致有三個

1.武器的質量提升,效果大於單純的數量增長。這不是說不靠數量,1打10當然還是不行,但質量提高有時候就能發揮10打100的能力,100對1000就可能是狂勝了。
2.軍事技術的硬體配備種類變多。現代兵器往往裝置電腦、電子瞄準具、紅外線、夜視鏡等等裝備。看起來單一武器的價格提高很多,但生存性與獵殺能力提高更多,CP值比單純增加數量要好。
3.國家商業與軍事技術需求變高。所有看到的軍事兵器,背後都代表整體國力的推升,有這項武器不代表有相對應的國力,但沒那個國力,絕對自己造不出來。

但是,這三個近代技術的特點,也是其優點,產生了另一種在戰略上無法逆轉的困境。

這個困境叫做:「可以打敗敵人但得不到勝利,能夠封鎖國境但征服不了對手」

要打敗的人很簡單,你只要敲掉對方軍隊就好,但敵國堅決不投降,也不想跟你談判,你該怎麼辦?你可以用軍隊封鎖敵國的國境,但只要他們不放棄,你永遠征服不了對方。

意思是,質量提升但數量沒有增加,加上現代國家人口眾多,生活水準下降的情況也是可以做到自給自足。即便你用精兵佔領的對方的交通都市,但沒有足夠的綏靖部隊,仍舊控制不了這個國家。這個國家不妥協,你就得耗資源下去,在兩次大戰期間,派出數十萬大軍佔領,把反抗軍殲滅,找尋合作者是可能的,現代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

但要增加數量,就面臨兩難,增加同等質量的部隊,軍事預算就會直線飆高,沒有一個國家能夠撐起數量如同二戰多的現代化軍隊。增加質量不足的部隊,先不提佔領或是綏靖任務,會遇到重大傷亡的狀況,這會加深國內的對立,為何有人享有較好的待遇,更高的安全?

還是,我們根本上應該要擴充戰略的範圍,將戰爭與勝負的定義改寫?

故事 StoryStudio
故事 StoryStudio
熱度指數:4946
說讚數:4873
留言數:73

說到二十世紀的哲學家,保羅.沙特和西蒙.波娃一定有所耳聞,但是,這兩位知名的學者,竟然有糾結一輩子的愛慾情仇?

波娃是蒙帕納斯女孩,她童年過得很苦,家庭被不名譽的破產擊垮,祖父入監服刑,母親的嫁妝再也拿不回來,而父親是個沒用的花花公子,連個正經工作都找不到。

靠著自身的努力,她成功進入巴黎大學,成為優異的哲學學生,並認識了已小有名氣的沙特。

沙特對她感興趣,把她帶進自己的圈子裡,並告訴她:「從現在起,由我來庇護妳。」

雖然這是事實,但從學術方面來說,她的能力比沙特強太多了!當時在在哲學學位考上,她幾乎是一開始就打敗沙特,考官喬治.戴維與尚.瓦爾都認為她是更好的哲學家。

但這位才華洋溢又有主見的女人,還是成了沙特的奴隸。幾乎是從他們初次見面,她的成年生活就被占滿了,直到他過世為止。

她擔任他的情婦、代理妻子、廚師跟經理,女保鏢與護士,卻在他的一生當中,沒有任何一刻獲得合法或財務上的地位。

就一切本質而言,沙特對她並沒有比盧梭對泰蕾茲更好。實際上更糟,因為沙特花名在外。

文學史上,男人剝削女人到這麼糟糕的案例很少見。而沙特更特別,因為波娃是終身的女權主義者。

1949 年,她寫出了現代女權主義的第一部宣言,《第二性》,在全世界都極為暢銷。開篇便說「女人不是天生就是女人,而是後天塑造的」,這是刻意回應盧梭《社會契約論》的開頭。

事實上,波娃是女權運動的先驅,也理當是女權運動最初的領導者,但她自己的人生,卻每一件事都背叛了她自己的主張。

而沙特呢?

他是六○年代所謂的「男性沙文主義」的原型,想在成年生活裡重新創造兒時的「天堂」,總是在香閨裡,被一群愛慕的女人環繞。

他想要自己完全自由,並且「最重要的是,我渴望主張占有女人的自由」。

女人對他來說不是人,而是戰利品,能繫在他的半人馬腰帶上,而他企圖以偽善的面紗,試著捍衛與合理化他的「征服」手段。

沙特第一次引誘波娃時,就說明了他自己的性愛哲學。他坦言渴望和許多女人睡覺,信條是「閱人無數、一夫多妻與公開透明」。

在大學裡,有個朋友提到她的名字在法文中唸起來很像「海狸」。對沙特來說,她一直都是「海狸」或「您」,從來就不是「妳」。

偶爾會有人覺得沙特把她當成一種比較高等、受過訓練的動物,他有一個策略是「主張」他「對女人們的自由」,他寫道:「海狸接受並保有自由。」

他跟她說,情欲有兩種:「必要的愛」與「偶然的愛」。後者不重要,因為他所給予的愛是「外圍的」,跟他維持的關係不會超過「兩年的出租期」。

他對她的愛則是永遠的,「必要」的那一種,而她就是「中心的」。

當然她也能追求相同的策略,只要沙特始終是她的「中心」、她的「必要之愛」,她就能擁有很多「外圍」,但是雙方都得「公開透明」。

說到底,這不過是身為天之驕子的知識分子,對性愛玩「開誠」遊戲的另一種說詞罷了。

公開透明的策略,一如所料,最終只帶來更多層層卑劣的隱瞞。她試著實踐,大部分看起來是嘗試性的,或不是認真的,但沙特對她在外的戀愛消息漠不關心,這顯然令她感到痛苦。

不過,提出公開透明的沙特,顯然執行的還算徹底,畢竟他持續以對話或寫信知會波娃他交了新女友。

例如:「這是我第一次睡了一個髮色深褐的女人⋯⋯體味很重,毛髮怪異,背上有少量的黑毛,但身體潔白⋯⋯舌頭像卡祖笛(kazoo)般不停地展開,直伸向我的扁桃腺。」

當沙特 1933 年人在柏林時,波娃短暫地與他會合,他告訴她的頭一件事,便是擄獲一個新情婦,瑪麗.維爾(Marie Ville)。

沒有任何位處「中心」的女人,會希望知道這麼「公開透明」的內容,波娃顯然對他們的生活方式感到格格不入,她從未心平氣和地接受沙特的情婦們,更何況這些情婦還包含了她的學生—歐爾佳.柯薩基維奇!

任何覺得自己的愛人處於「宇宙最中心」的女人,都沒有堅定的立場去阻撓沙特偏離軌道,波娃的做法是透過參與,試著掌控他們。

這三方──沙特、波娃與女孩(多半是學生,不是他的學生就是她的學生)形成三角關係,而波娃負責監督。

他們經常利用「收養」的形式,到一九四○年代初期,沙特已經變得以誘姦自己的女學生而臭名遠播。

可悲的是,當波娃教了更多適合的女孩,就有更多受害者變成了她的學生,確切來說,波娃當時幾乎是擔任「老鴇」的角色了!

當中有一位是俄國流亡者的女兒娜塔莉,是波娃在戰爭期間於帕西的莫里哀中學教書時最優異的學生。

1943 年,娜塔莉的父母正式對波娃提起訴訟,告她誘拐未成年人,是會被判入監服刑的嚴重刑事罪名。雖然後來共同的友人居中調停,最終撤銷了告訴,但波娃被禁止進入大學,並被吊銷了終身教職,餘生不得在法國任何地方教書。

她在不想失去愛情的渴望裡,努力建立自己跟這些女孩們的親密關係,然而最終仍事與願違。

#哲學家 #沙特 #波娃 #西蒙波娃 #巴黎大學 #學者 #教授 #海狸 #愛情 #誘姦

📖歡迎至網站閱讀【#保羅約翰遜:哲學渣男與海狸:沙特與西蒙波娃,糾結一輩子的愛慾情仇】完整文章!

隨身帶著書
隨身帶著書
熱度指數:97
說讚數:85
留言數:12

OSSO歐美近代史原來很有事

以輕鬆的口語筆調介紹歐美近代歷史,
適合國高中生閱讀,或想無負擔看本歷史書的成人。

書中章節分成兩部份:
-
第一部: 有趣的歷史片段

像是撲克牌中四個老K國王所對應的歷史人物、
哈布斯堡家族如何透過聯姻征服歐洲、
騎士精神與女士優先的真相等等。

書中使用了大量網路流行語,讀起來很活潑,
但稍微用過頭了,有點為用而用的惱人感
(難道我已變成嚴肅的大人了😐)。

如果喜歡看這類課堂上不教的歷史,
也推薦#噓你沒聽說的世界史,內容豐富,
筆調也很風趣。
-
第二部: 主題聚焦在衝突與戰爭。

近代歷史中的大型衝突,
導火線包含種族、宗教、社會制度價值觀。
除了簡潔明瞭地講解時空背景與對立原因,
也提醒讀者當中的犧牲與人性掙扎。

書中提到的衝突,多數持續延伸至現代,
甚至目前也仍處於難以化解的狀態。
或許瓦解對立更多需要的是政治高層的努力,
但一般人如我們,以多元角度去同理背後的苦難,
也仍是有意義的。

#歐美近代史原來很有事 #平安文化
#歷史書 #歐美歷史 #近代史
#閱讀 #閱讀紀錄 #閱讀日常 #閱讀筆記

Jying Chang
Jying Chang
熱度指數:61
說讚數:61
留言數:0

#purrreads​

Susan Sontag《疾病的隱喻》​

「內心深處所恐懼的各種東西(腐敗、腐化、污染、反常、虛弱)全部與疾病劃上了等號。疾病本身變成了隱喻。」​

從肺結核到癌症、愛滋病,桑塔格在古典文學與當代社會對疾病的凝視中找尋隱喻的所在。寫於1978年,但正如社會的一種修辭手法,在2020年讀來依然適用。​

我曾參與一位專精兩岸關係的美籍學者之博士論文研究。在今年年初疫情爆發時,他有幸在台灣不需回美國,我問他對於 COVID-19 被稱呼為武漢肺炎或是 Chinese Virus 的看法。他認為 Chinese Virus 確實是歧視說法,病源地命名的邏輯(如德國麻疹、日本腦炎)在這案例中並不適用;因為英文中的 Virus 語義本身即帶貶義,暗示著散播的瘟疫。這樣的隱喻被特定政治光譜所用當然帶著歧視。我更進一步思索,便想到過去我不斷陳述以「文化上的他者」將他人拒斥、邊緣、異化的過程,同樣可用此案例中。爾後我停止使用任何一種背後帶有歧視色彩的字眼來稱呼此流行病症,基於我自己的價值觀堅守,也就是所謂對於異化「他者」所做出的反抗。​


「在對疾病的想像與對異邦的想像之間存在著某種聯繫。它或許就隱藏在有關邪惡的概念中,及不合時宜地把邪惡與非我族類、異族等同起來。污染者都是邪惡的...被判定為邪惡的人總是被視為或至少可能被視為污染源。」​


過去的肺結核被視為帶有藝術與高貴氣質的象徵,延伸至文學與藝術脈絡當中,這樣的隱喻可以說是純粹浪漫及無知的註解;而然將之與其他病症相較,例如痲瘋病患抑或傷害顏面的瘡瘤比較起來,後者卻不公平地被視為「不潔」、「受詛咒」。這或多或少說明了觀看美學的霸權如何影響社會意識,同時也指出在宗教、價值觀影響下,「疾病」並非無緣無故、而是受報應或是罪過,甚或祖上輪迴的視角。希臘神話、基督教、拉丁美洲以及亞洲等都有類似的隱喻。直至十九世紀,發展成「意志顯示自身為有機體」的論調,意味著身體是戰場,而意志是征服戰場的將軍。​

有趣的是我們至今對待病症都依然使用行軍式與宗教式的字眼,「攻克」、「征服」、「戰勝」、「懲罰」、「報應」等,這樣的懲戒性甚而過之。​

如此斷定人格可以誘發疾病的看法,在二十一世紀依然沒有過時,即便無科學證據,所謂的正向產業以邪教之姿席捲人心與榨乾荷包,讓預防醫療成為資本主義新寵,在 Barbara Ehrenreich 的《失控的正向思考》與《老到可以死》中都有多番著墨。​

身心二元論在柏拉圖提出後至今歷久不衰,我們異化自己的身體如同異化自己的性格;過去我不斷強調,健康成為人格健全與美德這樣的單向度思維,不僅讓人無法理解現實,也無法理解其背後帶有的社會性意義。​

​

「疾病常常被用作隱喻,來使社會腐敗或不公正的指控顯得活靈活現。傳統的疾病隱喻主要是一種表達憤怒的方式;與現代隱喻相比,他們相對來說缺乏內容。」​

但我認為近年的極右翼大起與民族主義對他者的非人性化,再度重現所謂表達憤怒的方式,且在監控資本主義的演算法下失去溝通空間;每個人都看不清眼前的世界、社會失去基礎共識,只讓對立者更加深彼此以疾病互相貼標籤的醜化與污名,以試圖合理化自己狹隘的正義。​

文末的愛滋疾病如此、精神疾病在現代也背負如此罪名。我們呼籲「重建健康的社會」背後帶著反特定政治/弱勢/政權/民族等的色彩,同時也是對一種新的政治秩序、強勢秩序的祈求,充滿了宗教式的佈道、非理性的妄然。​

台灣對精神病患的污名標籤與對死刑的崇拜即是極為明顯的例子,我們渴望解決的是人,而非問題;我們拒絕承認社會安全網出了破洞,反而將疾病視為秩序的敵人。在此前提之下,人類自然地崇拜武力槍械、或是某種強硬法條,這樣強烈的「正義之火」蔓延溝通的可能性,也將人類互相隔離。​


「該隱喻提供了一種看待疾病的方式,及把那些特別可怕的疾病看作是外來的『他者』,像現代戰爭中的敵人一樣;把疾病妖魔化到把錯誤歸咎於患者是一無可避免的轉變,無論病人是否被想成受害者。犧牲品意味者無知。而無知,以支配一切人際關係詞彙的那種無情邏輯來看,意味著犯罪。」​

不論透過販賣恐懼與謬論並由此牟取暴利的正向激勵產業,抑或對疾病的社會污名化,疾病的隱喻實然在社會中蔓延滋長。​

在日常語彙的來回攻防,我們必須記住觀看的視域,確認自我論述的疆野,反抗可能支配我們的非理性。疾病畢竟不是受難的史詩、也非感傷文學的養分,亦不是身心二元論的受益者,更絕非激勵產業的搖錢樹。疾病本身的存在如同卡繆荒謬哲學中對於生死意義的命題,相關性不等於必然性。​

如此單純的意象,讓意志還給意志、身體還給身體;​

而戰爭、暴力與歧視,都還給其製造者的無情。​



題外話,將瘟疫作為象徵而非隱喻並做出美學嘗試,以呼籲道德或哲學辯證的,對我來說以卡繆最為詩意。可惜在日常中將疾病隱喻投射在他者身上的人,讀《鼠疫》時卻只從字面上理解敘事,這點至今我依然無法認同。​


#SusanSontag #蘇珊桑塔格 #疾病的隱喻 #麥田出版 #閱讀 #社會科學 #社會議題 #我們與惡的距離 #精神疾病 #肺結核 #COVID#瘟疫#愛滋病#讀書筆記#閱讀筆記 #心得 #閱讀日常 #書蟲 #讀後感 #讀書 #日常

Jying Chang
Jying Chang
熱度指數:55
說讚數:55
留言數:0

#purrreads​

Barbara Ehrenreich《老到可以死》​

「過去四十年,全球富裕人口間盛行的健康冠念,把健康和美德混為一談。」​

我曾跟朋友說,「能夠選擇健康是一種階級。如果你看不懂這句話,代表你很可能是處在既得利益者的那一端。」​

在這個消費欲望與自我美學綑綁在牢不可破的社會階級體系下,我們總是被各種觀念說服,其中過去這十幾年來最興盛的當然少不了所謂的預防醫學產業。我說他是產業,是因為這涵蓋更廣大的概念。對年邁長輩來說可能是許多藥丸與做不完的健康檢查,對年輕一輩來說則是健身與健康飲食的風行。​

容我闡述健康是一種階級的概念。​
你是白領,運氣好的話無須支付房租,有足夠的錢在日常消費娛樂,知識環境也讓你明白必須為健康打算。所以你花錢買水果、吃低GI、買健身房的課程與那些裝備。去健身房重點都不是你實際做了什麼,而是必須打卡炫耀自己的翹臀或任何一個鍛鍊過的軀體。試想在這樣的生活下,你的薪資水平必須到達什麼樣的程度才有辦法支撐此生活型態?然後再去比對台灣薪資的中位數。​

當然也有人反駁,健康有更多型態演繹,例如省下健身房的錢去慢跑,這或許是一種更「有機」的方式;但別忘了時間成本也是階級要素之一,這種有機的運動型態,依然不離開某種知識階級的光環。​

我並沒有要否定保持健康的好處,也無意否定保持健康。但只是想指出健康型態應是全然的個人選擇,涉及對待自己身體的方式與自我生活美學校正;並不應該被美化成一種「美德」。​

而如今,將健康視為美德成功地讓自我軀體被完全物化,讓我們每個人都納入了被物化的場域中。​


「對隸屬瀕危的白領階級男性與女性而言,身體變成自我呈現的一項重要元素,不只是尺寸和形狀,還有肩膀多方、肚子多扁,以及捲起袖子時精心雕塑的肌肉輪廓。健身,或為了健身投入的心血,很快對中產階級產生另一種功能——它成了一種便是信號,或稱作「階級提示」。」​


消費資本主義希望你相信,追求健康的觀念將人從社會功能性與自然性中做出完美結合。嚴格來說,這個大型「資本遊戲場」渴望你相信這規則就是一種資本(不妨可以看看心理分析比對外貌體態健康的人與過重之人的應徵錄取率),在此規則下對健康的追求、對死亡的恐懼,又以巧妙而無可挽回的方式將人類與軀體變成物化的二元戰場,即是「意識」與「身體」的戰爭。​

在此二元爭奪戰中,意識是神聖的、身體是怠惰的,我們像凱薩征服土地般馴服自己的身體;我們相信腦神經的「神經可塑性」因為這聽起來讓人覺得自己被賦予權力,「掌握自己的思緒」、「成為自我的主宰」,多少冥想應用程式於是賺飽了投資人的股利。​

作者以生物學博士的背景直接否定了這樣的神話迷思。​
事實上,身體並非由我們細胞所組成的聖地,而更像是一種隨意戰場。意味著,不論人們多麽費心雕塑身體、安排永遠做不完的健康檢查、吃那些其實都會隨著尿液被排出的補充物;你的身體、免疫系統與應該為你而戰的細胞們,都以無法被預測的方式隨機行事,甚至成為癌症細胞的打手,最終你還是會走向疾病與衰老,以及死亡。​

二元論在此被打破。重建出另一種更模糊的、我們無法掌控的「自主」與「他者」。而這個他者就在你的身體中。​

健康是一種個人投資的說法,即是將自我物化的資本主義觀看方式;將健康定義成炫耀式消費,也是一種迫於性慾本能的美學校正。我更傾向認為健康是一種自然與和諧的狀態,一種我透過非物理性的意識所投射出來的軀體狀態。也就是說,我掌控我想掌控的,而我同時也欣然接受那些我不能掌控的。​

人們對健康的追求已達到一種對自我「不存在於世界上」的恐懼。這樣的恐懼讓我們無法思考一個「沒有我們存在的世界」,因此人們總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在各種器材或是裝備中尋找自己的存在主義。將此邏輯推導至現代由健身引發的一連串產業與其附加產品(那些煩死人的自拍照),我們該如何不去聯想這中間有著強烈的自戀型態,而這樣的自戀型態正是讓我們無法想像一個「沒有自己存在的世界」的原因。​


「我們認為死亡是一件壞事,因為它讓這個宇宙失去了我。但如果我們認真想想,宇宙每年承受約五千五百萬獨特個體的死亡,倒是適應得還挺好的。」​


回過頭來在我開篇所述,健康是一種階級。這階級沒有逃離為了鞏固自身利益(以自戀作為美學基礎)去審視生命中的可能價值(職場上與性慾上的優勢、對死亡的拖延)。​

過去我總夢想著在27歲自殺,但顯然生活中的美學校正也讓我成為自己的共犯:於是我依然活在一個他人視健康為美德的階級中欣然接受自己流失的膠原蛋白與逐漸下垂的胸部,以一包菸做為又活過一天的犒賞,繼續在看到健身自拍照時用白眼訓練自己的眼球肌。​

畢竟想像一個沒有我的世界對我來說並不困難,我從還很年輕時就已經幻想了十幾年。​

而你看,這世界依然好好的,我也依然好好的,說到底,宇宙根本不太在乎你。​


#BarbaraEhrenreich #老到可以死 #左岸文化 #閱讀 #社會科學 #生物 #哲學#讀書筆記#閱讀筆記#讀書筆記 #心得 #閱讀日常 #書蟲 #讀後感 #閱讀人 #好書分享 #booklover #bookworm #taiwan #taipei